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带来哪些好处|全球短讯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是全民关心的大事,直接关系哪些药可以报销,进而影响患者看病就医的全过程。调整后的2022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带来哪些好处?对此,有关各方给出了答案。

目录药品提质升级

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主要面向5年内新上市或修改说明书的药品、新冠感染治疗用药、国家基本药物、罕见病用药等。


【资料图】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介绍,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继续支持国产创新、新冠治疗、儿童用药等重点领域药品,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和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治疗药品进入目录,补齐目录短板,提升保障水平。此次目录新增的药品绝大部分是5年内上市的新药,其中23个药品是2022年新上市的。调整中,共有24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被纳入谈判,最终奥雷巴替尼等20个药品谈判成功;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等2个新冠治疗用药,以及7个罕见病用药、22个儿童用药等被成功纳入目录;在肺癌领域,此次不仅新增了洛拉替尼、赛沃替尼等疗效显著的新药,原目录内的恩沙替尼、塞瑞替尼等药品价格也显著下降;在糖尿病领域,新增的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是国内首个胰岛素和GLP-1的复方制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在罕见病领域,新增了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富马酸二甲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曲前列尼尔、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伊奈利珠单抗等药物,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临床选择。

据统计,5年来,国家医保局累计将618个药品新增进入医保目录,涉及目录内中西药全部31个药品类别,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治疗用药310个,肿瘤用药93个,罕见病用药22个。大量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范围,创新药快速惠及患者。此外,5年间医保药品目录累计调出了394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及临床被淘汰的药品,实现了目录药品的提质升级。

以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为例,近年来医保药品目录先后谈判新增了奥希替尼、阿美替尼、达可替尼、伏美替尼等二、三代靶向药,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从化疗的几个月延长到两年左右,与使用一代靶向药相比也延长了一倍以上。再比如,在丙肝治疗领域,既往目录内只有普通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都需要长期注射给药,不仅患者依从性差、费用高,效果也很一般;自2019年起,医保目录相继谈判新增了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多种口服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治疗周期仅需 3~6个月,有效率高达98%以上,彻底改变了丙肝的治疗方式。

4年累计减负超4600亿元

黄心宇表示,5年来,国家医保局坚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依托中国巨大市场规模,通过谈判准入等方式大幅降低新准入目录药品的价格,使得患者负担明显减轻、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此次调整后,新冠治疗药、抗肿瘤药、慢性病治疗用药、罕见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谈判或竞价环节,包括原目录内谈判续约的药品在内,共有147个药品参与,121个谈判或竞价成功,总体成功率为82.3%,其中108个目录外新增的谈判或竞价药品价格降幅达60.1%。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双重减负效应,预计未来两年可为患者减费超过900亿元。

据国家医保局统计,5年来,在很多治疗领域,中国药品价格由原来的“高地”成为全球的“洼地”,中国药品价格首次成为发达国家药品定价的参考。2018—2022年,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分别为56.7%、60.7%、50.6%、61.7%和60.1%,进口药品基本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2022年,国家医保局又创新提出了竞价准入办法,引导企业自主降低价格换取进入目录的机会。此外,2020年,国家医保局还针对14种目录内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独家品种开展了价格谈判。经过谈判,这些品种不但成功留在了目录内,还平均降价43%。

据初步统计,至2022年年底,协议期内谈判药累计报销3.6亿人次,医保基金累计支出1649亿元,平均报销比例达69%。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2019—2022年的4年间累计为患者减费超4600亿元。

针对群众反映的部分药品“进得了医保、进不了医院”问题,黄心宇表示,国家医保局于2021年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出台了“双通道”管理政策,在支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药品配备的基础上,指导定点零售药店合理配备目录药品,特别是谈判准入的新药,实行与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的报销政策,实现谈判药品“找得见、买得到、能报销”的目标。截至2022年12月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20.9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其中定点医疗机构5.4万家、定点零售药店15.5万家,药品可及性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录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供方、需方、医保都能受益

据了解,5年来,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经办管理服务的完善和基金监管的加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引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国家医保局对样本医院的监测表明,5年来,目录内药品使用量占比从2018年的89.2%上升至2022年的92.0%,使用金额占比从2018年的82.0%上升至2022年的86.7%。自2019年开始,蛋白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新机制药物在抗肿瘤领域使用金额占比上已经反超传统化疗药物。截至2022年年底,这两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金额占比已经超过52%,较2018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从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不断调整,调整周期从改革前最长8年1次缩短至每年动态调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表示,2021年和2022年,共计有47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参加国家医保谈判,其中42个谈判成功进入医保目录,远高出普通药品谈判成功率。国家医保对创新药物的支持,是供方、需方、医保都能受益的长远之计。支持药品创新,不仅能促进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也能更好惠及过去难以治疗或医药可及性差的众多患者,同时有利于提高医保“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支付效率。

刘国恩表示,展望未来,相关工作还将继续深化,更好发挥价值评估在国家医保战略性购买中的作用,在“价值购买”的指导思想之下,推动目录优化升级;要探索引入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完善目录准入评估评价方式方法;还需总结“价值购买”的做法和成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医保药品 医疗机构 定点零售药店